广绣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唐朝。唐人苏颚《杜阳杂编》:“唐永贞元年(805),南海贡奇女卢眉娘,时年十四……能于尺绢绣《法华经》七卷,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。”
宋代,朝廷的舆服制度促进了纺织与刺绣的发展。南宋时期,广州城中成衣店坊兴起,这些店坊绣制官员服饰、成衣、承制婚嫁衣裳、寿衣殓裳,各店坊互相争生意,许多店坊都有精工绝活 。民间节诞活动兴旺,使得龙船旗幡、罗伞及七夕的妇女工艺品、神诞的台帷等,用上了刺绣工艺,促进了广州一带刺绣工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
明代,广绣发展成民间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产品。增城女子陈瑞贞因擅长刺绣,又精通经书,于明洪武初年被选入宫,管理皇宫贵族生活事务,洪武二十四年(1391)被任命为司彩,即专管刺绣的女官。明代正德九年(1514年),葡萄牙人航抵广州外港屯门,购买广绣艺人绣制的龙袍绣片,回国献给国王,国王大喜,赏赐极厚。广绣品从此经葡萄牙商人之手出口渐多。
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期是广绣出品的全盛时期。清初,英国商人把剪裁好的服饰图样拿到广州绣坊加工刺绣。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清政府封闭了闽海关、江海关、浙海关,只留粤海关。从这个时候起至道光二十二年(1842),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。广州外销品发展迅速。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,这些公司专营东方贸易,不仅从广州出口批量生产绣品,还来样订制许多特殊图案的精品,包括服装、名片、肖像等。这一时期的广绣为迎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,普遍色彩丰富,讲究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和透视、光线明暗的变化,形成用色明快、讲究华美艳丽等特点。 清乾隆年间,广州成立第一个行会组织——锦绣行,有三千多人,工场、商店约有五十家,主要分布在状元坊、新胜街、沙面一带”。十九世纪是“刺绣行业全盛时期,广州设立了洋行,专营刺绣,由洋人设计并绣制样板,征得订货后,向绣庄和绣铺批发。绣庄和绣铺接货后,再向作坊发货。绣工向作坊主领货,负责具体绣制。

广东省博物馆藏十九世纪石青缎地“宝生昌”号广绣花鸟纹大挂帐
故宫藏清晚期《玉田绣山水渔读镜心》作品后面附有当时“广东彩元字号”的广告,从其所显示的内容当时经营产品之广泛,经营理念之先进。该广告文曰:原始创号老铺向在广东藩台前朝北门面开张,分设一栈在广府前小马站口朝北门面发货。本号承办进呈入贡各等绣货,专办各省文武蟒袍、珍珠补褂、朝衣朝裙、女蟒霞珮,各式挽袖,花边裙花,官妆云肩,旗妆绣货,珍珠翎花,洋金古龙,缂丝戳纱,拉锁顾绣,大小满汉荷包、朝带,上绣翎毛、花卉、鸟兽、亭台、楼阁、山水、人物,围屏寿帐,桌上插屏,斗方挂屏,炕上围屏,八扇挂屏,大小座屏,中堂对联,条幅挂屏、簷彩铺垫,被褥帐簷,灯禭幛禭,洋金银线,时款裤带、翎毛团扇,栏杆衣边,胭脂宫粉,绒线杂货,一应俱全。本号不惜工本,拣选精工巧手名绣,俱仿名家书画,永无乡里工绣。近有无耻匪徒,将乡里工绣低货混充在外,贱售哄骗,希图射利,以假冒真,致有鱼目混珠之杂,特此告知,以辨假而崇真。所有贡品、绣货,童叟无欺。绅商赐顾者,请细认本号仿帖,庶不至于贻误也。彩元绣庄主人何竹斋。彩元绣庄的广告是研究广绣的重要史料。

广东彩元字号广告招贴
清晚期,广东还成立了工艺局,专门负责管理工艺品的生产。为了培养人才,工艺局创办了“缤华艺术学校”,由著名画家高剑父任校长,校内专设刺绣学科。在高剑父、宋铭黄的倡导下,岭南画派的气韵风神逐渐融入广绣的设计制作之中,绣画结合,涌现了不少好作品。
民国初期,广绣硕果累累,喜报连连。民国4年(1915年)2月20日至12月4日,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,在旧金山举办了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,余德创作的广绣《孔雀牡丹会景》获一等奖,行内誉其为“绣花王”。民国12年(1923年),英国庆祝伦敦大铁桥通车,举办国际展览,余德的作品《瑞狮》获二等奖。当时,广州刺绣艺人裴荫、鲁炎分别在展览会作现场表演,吸引观众。黄妹先后创作绣画《菊花猫蝶图》、《鸡冠花》、《半浮沉金鱼》和绣鞋《锦上添花》,参加“广东省国货展览会”展出,获一等奖;其绣鞋《锦上添花》标价大洋500元,人称“绣花状元”。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人心惶惶,广绣的销路一落千丈。次年10月广州沦陷,广州刺绣业更跌至低谷。刺绣商号纷纷歇业,有的迁往香港,艺人四散,转业谋生。广绣名艺人余德靠编竹器糊口,黄妹以制赌具为生,技艺濒临失传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,广州刺绣业稍有恢复,当时从事广绣的有邓、刘、谢、黎、江、劳、许等十多家大户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由于美国对华实施禁运封锁,香港市场也日渐萎缩,广绣出口量锐减。内地社会风气习俗改变,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被认为是“封建迷信活动”而收敛,亦致绣品销路日窄,加之本市绣品主要品种是褂裙、会景,较少日用品生产,市场普及面不广,且工钱低微,绣工生活困难。
1956~1965年是广绣队伍扩大、创作兴旺的重要时期。1956年,广绣业又成立了艺峰、黄埔、民艺钉金 3个刺绣社。至此,全业实现了合作化,归口广州市特种手工艺专业联社管理,从业人员达到3,500多人。
1966年以后,手绣生产逐渐衰退。1966年底,市属各刺绣厂社的工业总产值为285.12万元,是1958年的1.93倍,出口产品产值为139.77万元。因下半年开始受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冲击,许多传统题材的绣品被当作“四旧”而停产;又由于省内潮讪、顺德、南海、佛山等地区的刺绣技艺不断进步,加工费用相对低廉,外贸部门将大部分任务安排到这些地区生产,使广州的刺绣品生产比1965年下降了五成半。
1967年,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解散,各刺绣厂社有的转产,有的在产品单调的困境中艰难维持。经过几番拆并,至1976年,形成了中华戏服工艺厂以戏服为主,广州机绣厂侧重机绣日用品,广州市绣品工艺厂以珠绣品为方向的生产格局。
1982年,北京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选,广绣以广州市绣品工艺厂陈少芳设计,谢瑞香、黎燕萍、谢瑞荷、梁桂开等10位绣工精心刺绣的大型绒绣画《晨曦》作为广东刺绣的一个流派的代表作,与大良、南海、潮州地区包含着广绣最基本的绒绣、线绣、钉金三种绣法的另4幅作品一起参赛,同获国家质量金杯奖。

广绣《晨曦》
近年来,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回归,广绣的生产出现了较好的面貌,目前在广州荔湾区、海珠区、番禺区、黄埔区,以及顺德等地都有广绣生产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