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城广州,生活于此学习于此的我们,无不为它的美所动容。但你可知,有一门传统艺术,像花城的鲜花一样美丽,历经千年芬芳,馨香仍旧。

广绣,曾经是民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部分,如今成为传承人手中的绝艺。为推动广绣回归生活,使它在创新中传承,让花城更加“绣美”,《绣美花城——广州非遗创意赛·广绣风》即将启动。

或许你领略过它的绚丽,或许你对它毫无所知,只要你有创意、有热情,都可以一试风华。将广绣插上创意的翅膀,飞进千家万户的生活,领航之人也许就是你。

广绣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唐朝。唐人苏颚《杜阳杂编》:“唐永贞元年(805),南海贡奇女卢眉娘,时年十四……能于尺绢绣《法华经》七卷,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。”

宋代,朝廷的舆服制度促进了纺织与刺绣的发展。南宋时期,广州城中成衣店坊兴起,这些店坊绣制官员服饰、成衣、承制婚嫁衣裳、寿衣殓裳,各店坊互相争生意,许多店坊都有精工绝活 。民间节诞活动兴旺,使得龙船旗幡、罗伞及七夕的妇女工艺品、神诞的台帷等,用上了刺绣工艺,促进了广州一带刺绣工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

明代,广绣发展成民间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产品。增城女子陈瑞贞因擅长刺绣,又精通经书,于明洪武初年被选入宫,管理皇宫贵族生活事务,洪武二十四年(1391)被任命为司彩,即专管刺绣的女官。明代正德九年(1514年),葡萄牙人航抵广州外港屯门,购买广绣艺人绣制的龙袍绣片,回国献给国王,国王大喜,赏赐极厚。广绣品从此经葡萄牙商人之手出口渐多。

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期是广绣出品的全盛时期。清初,英国商人把剪裁好的服饰图样拿到广州绣坊加工刺绣。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清政府封闭了闽海关、江海关、浙海关,只留粤海关。从这个时候起至道光二十二年(1842),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。广州外销品发展迅速。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,这些公司专营东方贸易,不仅从广州出口批量生产绣品,还来样订制许多特殊图案的精品,包括服装、名片、肖像等。这一时期的广绣为迎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,普遍色彩丰富,讲究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和透视、光线明暗的变化,形成用色明快、讲究华美艳丽等特点。 清乾隆年间,广州成立第一个行会组织——锦绣行,有三千多人,工场、商店约有五十家,主要分布在状元坊、新胜街、沙面一带”。十九世纪是“刺绣行业全盛时期,广州设立了洋行,专营刺绣,由洋人设计并绣制样板,征得订货后,向绣庄和绣铺批发。绣庄和绣铺接货后,再向作坊发货。绣工向作坊主领货,负责具体绣制。

广东省博物馆藏十九世纪石青缎地“宝生昌”号广绣花鸟纹大挂帐

故宫藏清晚期《玉田绣山水渔读镜心》作品后面附有当时“广东彩元字号”的广告,从其所显示的内容当时经营产品之广泛,经营理念之先进。该广告文曰:原始创号老铺向在广东藩台前朝北门面开张,分设一栈在广府前小马站口朝北门面发货。本号承办进呈入贡各等绣货,专办各省文武蟒袍、珍珠补褂、朝衣朝裙、女蟒霞珮,各式挽袖,花边裙花,官妆云肩,旗妆绣货,珍珠翎花,洋金古龙,缂丝戳纱,拉锁顾绣,大小满汉荷包、朝带,上绣翎毛、花卉、鸟兽、亭台、楼阁、山水、人物,围屏寿帐,桌上插屏,斗方挂屏,炕上围屏,八扇挂屏,大小座屏,中堂对联,条幅挂屏、簷彩铺垫,被褥帐簷,灯禭幛禭,洋金银线,时款裤带、翎毛团扇,栏杆衣边,胭脂宫粉,绒线杂货,一应俱全。本号不惜工本,拣选精工巧手名绣,俱仿名家书画,永无乡里工绣。近有无耻匪徒,将乡里工绣低货混充在外,贱售哄骗,希图射利,以假冒真,致有鱼目混珠之杂,特此告知,以辨假而崇真。所有贡品、绣货,童叟无欺。绅商赐顾者,请细认本号仿帖,庶不至于贻误也。彩元绣庄主人何竹斋。彩元绣庄的广告是研究广绣的重要史料。

广东彩元字号广告招贴

清晚期,广东还成立了工艺局,专门负责管理工艺品的生产。为了培养人才,工艺局创办了“缤华艺术学校”,由著名画家高剑父任校长,校内专设刺绣学科。在高剑父、宋铭黄的倡导下,岭南画派的气韵风神逐渐融入广绣的设计制作之中,绣画结合,涌现了不少好作品。

民国初期,广绣硕果累累,喜报连连。民国4年(1915年)2月20日至12月4日,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,在旧金山举办了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,余德创作的广绣《孔雀牡丹会景》获一等奖,行内誉其为“绣花王”。民国12年(1923年),英国庆祝伦敦大铁桥通车,举办国际展览,余德的作品《瑞狮》获二等奖。当时,广州刺绣艺人裴荫、鲁炎分别在展览会作现场表演,吸引观众。黄妹先后创作绣画《菊花猫蝶图》、《鸡冠花》、《半浮沉金鱼》和绣鞋《锦上添花》,参加“广东省国货展览会”展出,获一等奖;其绣鞋《锦上添花》标价大洋500元,人称“绣花状元”。
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人心惶惶,广绣的销路一落千丈。次年10月广州沦陷,广州刺绣业更跌至低谷。刺绣商号纷纷歇业,有的迁往香港,艺人四散,转业谋生。广绣名艺人余德靠编竹器糊口,黄妹以制赌具为生,技艺濒临失传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,广州刺绣业稍有恢复,当时从事广绣的有邓、刘、谢、黎、江、劳、许等十多家大户。

新中国成立之初,由于美国对华实施禁运封锁,香港市场也日渐萎缩,广绣出口量锐减。内地社会风气习俗改变,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被认为是“封建迷信活动”而收敛,亦致绣品销路日窄,加之本市绣品主要品种是褂裙、会景,较少日用品生产,市场普及面不广,且工钱低微,绣工生活困难。

1956~1965年是广绣队伍扩大、创作兴旺的重要时期。1956年,广绣业又成立了艺峰、黄埔、民艺钉金 3个刺绣社。至此,全业实现了合作化,归口广州市特种手工艺专业联社管理,从业人员达到3,500多人。

1966年以后,手绣生产逐渐衰退。1966年底,市属各刺绣厂社的工业总产值为285.12万元,是1958年的1.93倍,出口产品产值为139.77万元。因下半年开始受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冲击,许多传统题材的绣品被当作“四旧”而停产;又由于省内潮讪、顺德、南海、佛山等地区的刺绣技艺不断进步,加工费用相对低廉,外贸部门将大部分任务安排到这些地区生产,使广州的刺绣品生产比1965年下降了五成半。

1967年,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解散,各刺绣厂社有的转产,有的在产品单调的困境中艰难维持。经过几番拆并,至1976年,形成了中华戏服工艺厂以戏服为主,广州机绣厂侧重机绣日用品,广州市绣品工艺厂以珠绣品为方向的生产格局。

1982年,北京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选,广绣以广州市绣品工艺厂陈少芳设计,谢瑞香、黎燕萍、谢瑞荷、梁桂开等10位绣工精心刺绣的大型绒绣画《晨曦》作为广东刺绣的一个流派的代表作,与大良、南海、潮州地区包含着广绣最基本的绒绣、线绣、钉金三种绣法的另4幅作品一起参赛,同获国家质量金杯奖。

广绣《晨曦》

近年来,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回归,广绣的生产出现了较好的面貌,目前在广州荔湾区、海珠区、番禺区、黄埔区,以及顺德等地都有广绣生产点。

刺绣工序有设计(选择画稿)、上稿、上绣架、刺绣、下绣架、整理装裱等六个工序

  1. 设计(选择画稿),广绣绣画多以花卉、瓜果、禽鸟、龙凤、山水、风景、人物等为题材。设计和选择画稿时要考虑适合广绣的刺绣针法和表现形式。

  2. 上稿,即把已选好的画稿描在绣地上面,有勾稿、过稿、电脑喷图几种方式。

  3. 上绣架,指的是将绣地固定在绣花架上,有缝柳布、入柳、卷架、插横头、缝边竹、绑边带等程序。

  4. 刺绣,刺绣前须备齐各色绣线,根据画面构成设计绣纹,再使用恰当的针法进行绣制。

  5. 下绣架,画稿刺绣完毕,将绣好的绣画从花架上取下来。

  6. 整理装裱,绣幅卸下后,熨平绣纹使绒线更加光亮,再绷紧绣品,装上镜框,一幅精美的刺绣作品正式完成。

1、题材丰富,富有地方特色

广绣的题材丰富多彩,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。明清广绣的题材包括有龙凤、花鸟、人物、动物、山水、博古等吉祥图案,其中“百鸟朝凤”、“龙凤”、“孔雀开屏”、“三羊开泰”、“松鹤延年”、“鹿鹤同春”、“玉堂宝贵”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。外销品除用中国传统题材绣制外,不少是外国人提供图案,即“来样加工”,如广东省博物馆藏“清代黑广绣‘IHS’徽章天主教神甫帽,此帽上绣天主教堂纹样;两飘带绣‘IHS’徽章,应是外国商人订制。

《清白色缎广绣孔雀百鸟花卉纹座屏》

2、构图饱满、用色明快、装饰性强

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今还保存不少广绣画件,均为清同治、光绪年间的粤绣镜屏与挂屏,多为广东官僚入朝陛见、士绅子弟会试应举、捐官拜门、祝寿送礼而专门制作。在白缎底料上作“百花百鸟”、“凰穿牡丹”、“孔雀开屏”、“松鹤延年”等寓意幸福吉祥的图案。颐和园内高逾八尺的《百鸟朝凤》镜屏,据说为慈禧寿礼由广州送来。这些图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画面构图繁丽,色泽华艳,热闹非凡,尽显欢快奔放的民间气息。

《红缎金线绣八仙贺寿喜帐》

3、针法精细多变、针步均匀、善留水路

广绣的针法灵活多变,完全根据在实际景物中的视觉,灵活运用针线的走向和色彩,不拘一格。擅长用细小的针法绣纹样的边缘,如鸟、兽身上的花纹、牡丹花的花瓣和树木的斑纹等。

刺绣面积较大,需要深浅色彩过渡时,刺绣方法和湘绣近似,采用层层推进、针距较长的绣法。整个叶子只绣一层,不用过滤色,绣完后用细长针加上经脉,这种方法既节省工时,又不显粗糙。挂屏类的绣品全部用丝线绣,不用平金、打籽等工艺。颜色差距相对较小,显得柔和自然。

《傲视群芳》

4、富于创新,吸收中西方绘画技法,艺术性增强

广东有着沿海特殊的地理优势,早在明嘉靖元年(1522年),成为全国进行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。广绣作为手工业生产的一种,因明代口岸经济的特殊推动,海外市场的大量开拓,而渐渐在传统性的民族与地方风格上,深受外来文化与美学气息的影响。

《晨曦》

组织机构 / Organization

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

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(版权局)

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

广州市文化馆

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

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

广州新电视塔建设有限公司

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

传承人群:

  • 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

  • 花都区新华小茹裙褂设计室

  • 广州梁秀玲刺绣艺术有限公司

  • 广州市绣赟苑工艺品有限公司

  • 陆柳卿广绣工作室

  • 广州状元坊戏服厂

  • 番禺新造广绣社

  • 广州市鹏喜工艺品有限公司

  • 佛山市顺德区富德工艺品有限公司

  • 顺德粤绣研究所

设计支持单位:

  •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

  •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

  •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

  • 汀南高级定制

  • 特邀设计师工作室

网站技术:

  • 设计原创网

互联网电商平台:

  • 文木电商

学术支持:

  •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

法务支持:

  • 北京市立方(广州)律师事务所

博物馆:

  • 广东省博物馆

  •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

  • 广州博物馆

  • 荔湾区十三行博物馆

  •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

图书馆:

  • 广州图书馆

  •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

文化馆站:

  • 广州市文化馆(广府文化、花城主题)

  • 黄埔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(波罗诞)

  • 南沙区文化馆(天后诞、麒麟文化)

  • 花都区狮岭镇社会服务中心(盘古王诞)

行业组织:

  • 广州市乞巧文化交流协会

  • 广东省皮具创意文化协会

  • 广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

  • 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

广州符号系列:

  •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

  • 广州新电视塔建设有限公司

  • 越秀地产

  •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

其它企业:

  •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

学术支持: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

法务支持:北京市立方(广州)律师事务所

宣传推广团队:广州文木文化遗产技术服务中心

  • 主办单位

   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

   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(版权局)

  • 承办单位

   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

    广州市文化馆

    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

  • 协办单位

    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

    广州新电视塔建设有限公司

   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

  • 支持单位

    传承人群(生产企业、传承人团体等):

    • 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

    • 花都区新华小茹裙褂设计室

    • 广州梁秀玲刺绣艺术有限公司

    • 广州市绣赟苑工艺品有限公司

    • 陆柳卿广绣工作室

    • 广州状元坊戏服厂

    • 番禺新造广绣社

    • 广州市鹏喜工艺品有限公司

    • 佛山市顺德区富德工艺品有限公司

    • 顺德粤绣研究所

    设计支持单位:

    •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

    •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

    •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

    • 汀南高级定制

    • 特邀设计师工作室

    网站技术:

    • 设计原创网

    互联网电商平台:

    • 文木电商

    学术支持:

    •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

    法务支持:

    • 北京市立方(广州)律师事务所